成果完成人:赵丽 袁和静 胡兵
一、成果简介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人格”,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最终发展积极人格。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就是要促进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发展。医学伦理学课程秉承“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致力于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1.课程的学科交叉性质与教育者自身知识背景单一的非对称性
医学伦理学课程组教师多数是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团队整体学历水平很高,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背景比较单一,导致教师对医学发展前沿和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以把握,因此难免陷入空泛、枯燥的教学模式。
2.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授课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落差
传统的医学伦理教育偏重于强调知识和规范的灌输,造成员工“道德认知明显高于道德行为”,与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落差。
3.单一的考核方式与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之间的脱离
医学伦理学课程考核主要以笔试(闭卷或开卷)为常见方式,侧重考察员工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真正考察到员工学习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容易流于形式,也不利于调动员工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积极性。
二、成果的创新点
1.理念创新
为适应卓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医学伦理学“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以知识传授为手段,加强能力教育,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改革新理念。
2.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创新
打破团队的学科壁垒,打破传统的行政归属,注重融合,建立起多学科整合的教学团队,强化课程思政的有机整合,增强内功,发挥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培育应用性医学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
3.考核方式创新
形成性评价多样化,优化科研实践渠道和方法,强化员工科研伦理能力,指导员工论文发表、立项科研课题、参加学术会议,充分调动了员工学习和实践医学伦理学的积极性,实现了学习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
4.课堂+实践融合创新
注重实践育人,将课堂授课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对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对接,广泛动员员工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实践服务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强化了课程学习的实效性。